文/南柯纪实
编辑/南柯纪实
<<·——前言——·>>
巴渝舞从最初的狩猎舞发展到后来的武舞,生动地映射了巴渝人的历史演进和生产生活。其服饰设计源自自然环境,运用仿生学原理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修辞艺术赋予理想化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纯粹的美术服装设计,更是对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深刻挖掘和再创造。
<<·——巴渝舞历史轨迹寻踪——·>>
巴渝舞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最古老、最繁荣的舞蹈形式之一。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灿烂的舞蹈文化,其中以威武勇健而著名的巴渝舞是其中之一。
巴渝舞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巴渝舞是指由汉高祖刘邦或他的宫廷乐官所命名的舞蹈,而广义的巴渝舞则涵盖了巴渝地区各种民间歌舞。
巴渝舞的历史根源可追溯到汉代,汉高祖刘邦或其宫廷乐官引入宫殿演练,使巴渝舞曾一度光彩夺目。这一地区的人民自古以来就热爱唱歌、跳舞,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巴山地区的居民一直以来都热爱歌舞的民俗。在《太平寰宇记·巴渠寅风俗篇》中有记载:“巴渠居民聚会时常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
最初的巴渝舞源自狩猎舞,古代巴人生活在大巴山南麓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由于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他们需要男女老少一同上阵,跳舞呼叫,这就是巴渝舞的起源。后来,巴渝舞演变成为战舞,最早出现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
根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地区的军队勇猛,以歌舞壮胆,率先冲向殷人,最终协助周武王灭掉了商王朝。”
这段历史事件表明,巴蜀军队在击鼓呐喊的伴奏下,勇往直前,使殷人闻风丧胆,最终协助周武王灭掉了商王朝。因此,后人常用“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来形容这一历史事件糖心vlog入口。
"虽然自汉兴以来有太乐官传承着雅乐声律,乐工氏们执掌这一传统世世代代,但他们能传扬音乐的美妙,却无法传达其中的深刻内涵。在高祖时代,虽然只能继承秦乐制度来供奉祖庙,但他热爱‘沛中’的歌曲和‘巴渝’的舞蹈,这显示古代音乐已失去了其神韵。
直到武帝时期,汉朝与西域通商,对抗匈奴,促进外族交往,胡中音乐和舞蹈开始盛行于中原。例如,鼓吹乐器被列为黄门燕享的表演项目,军队胜利时的音乐欢庆,这些传统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可见它们的兴盛程度!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带来了大量异域风物和生活方式,这些丰富多彩且新奇有趣的事物深受上层贵族社会的喜爱。"
汉高祖刘邦伐三秦,建立了大汉帝国。在巴山蜀水地区,有一支少数民族,他们被称为板楣蛮夷,后来也被称为寅人。这些人勇敢善战,热爱歌舞,他们的协助帮助刘邦夺得了胜利,因此刘邦非常重视他们的歌舞表演。这些歌舞进入宫廷,被编入乐府,成为大雅之堂上的表演,被命名为"巴渝舞"。
从那时起,巴渝舞成为宫廷中彰显国威的武舞,"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一传统代代相传,直至唐代的白居易在他的诗中也提到了"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在民间,巴渝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广泛传扬和演变。
根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的巴人在头饰和服装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戴着“椎髻”和穿着“遮幅”。椎髻也叫椎结,形状独特,像椎子一样的发髻。巴人的椎髻通常是一对,也有单一的椎髻,甚至还有一些人戴着三个或更多的椎髻。
有关宜宾地区的蒋万锡进行的悬棺葬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上古时代,宜宾是焚人聚居的地方,而“焚”和“濮”这两个词虽然写法不同,但发音相同,因此“焚人”也就是指濮人,他们是巴人的一个分支。
"巴渝"舞蹈的表演者穿着与其他舞蹈迥异的服饰。杜佑在《通典》中提到:“在江南地区,有巾舞、白纣、巴渝等不同风格的服装。”从云南晋宁、广南、开化等地的墓葬中出土的铜鼓上的图案,我们可以推断出巴渝舞的舞者服饰的一些特点。
晋宁铜鼓上的舞者裸露上半身,而广南和开化铜鼓上的舞者则身着羽饰。这三个地方的铜鼓上的图案都展示了舞者腰部系着前短后长的三叉形遮幅。这些特点从一个侧面突显了巴渝舞的服饰独特之处。
探讨巴人的服饰,需从他们与自然密切相处的环境和生命意识出发。长期的生产生活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智慧,突破了手工技术的限制,创造出独特的服装艺术语言。巴渝舞服饰的艺术表现体现了主观性,是巴人生命本能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坚韧表现,也是巴寅民间文化的一面镜子。
巴渝舞作为原始舞蹈,散发着一种野性之美,初衷并非美感或艺术创作,而更多是一种祈求与实用需求相结合的表达。战争舞通常在战前或战后举行,前者用于军事演练,后者则是为了庆祝胜利或激发复仇斗志。
战争舞的盛行与原始社会的争夺和暴力密切相关。鲁迅先生曾言:“创作可以缀合、抒写,只要真实,不必实有其事。”这意味着创作中的形象可以是各种特征的综合,根据需要而塑造,无需严格追求自然或生活的准确还原,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大自然是艺术的灵感源泉,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向大自然学习满足着生活需求。自然的无尽变化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还常常让我们惊叹其生动、多样和有序的组织方式。
通过观察古代巴国众多动植物的形态和细胞图案,我们体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服装图案的设计。
以达州的市花腊梅、遍地生长的银杏、铁树和芭蕉为例,根据这些植物的自然形状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形状。我们分析图案的基本单元形态,从而设计出能将自然形象转化为图案的艺术作品。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皮草曾风靡一时,被设计师展示在T台上,但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穿皮草的人逐渐减少。然而,巴渝人在跳舞时穿兽皮,头戴羽毛,这既是为了保护自己,又是为了更好地模仿动物以便捕猎。
有时,当他们取得狩猎成功时,为庆祝这一收获,人们会穿上兽皮,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讲述狩猎过程。
在古代,人们的交流语言不够复杂,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成功的狩猎者穿戴着狩猎所得动物的皮毛,用肢体表演狩猎经历。画像石和画像砖中都有狩猎场景,既是真实记录,也可理解为一种祈求。
因此,古代人将大型动物如鹿、老虎、狮子等绘制在岩壁上,希望能获得更丰富的狩猎收获。这些动物图案主要起到像动物保护色一样的作用,以避免在狩猎中受伤。
象征是将具体形象用来代表抽象概念,通过形象联想传达内涵,类似于面具和脸谱代表戏剧,五线谱代表音乐。在巴渝地区,我们以动植物的图案为基础,进行概括、提炼、构造和重新组合,创造出理想化的虚构形象。
此外,我们还使用象征和寓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寓意是将意义寄托于形象中,例如,传统的寓意图案通过谐音将不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赋予形象特定的情感内涵,如梅花与喜鹊的组合象征着“喜上眉梢”,而佛手、石榴、桃子共生在一根树枝上代表“三多”等。
在设计巴渝舞蹈服饰时,我们可以提取具有凶猛气势的动物皮毛元素,如豹子和老虎的皮毛,以突出其凶猛特性。在表演《巴山人》时,演员的服装设计就提取了川东的特色元素进行装饰组合。这样简洁表达了象征和寓意在巴渝舞蹈服饰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巴渝舞蹈服饰的风格定位包括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它肯定了自然生命和万物之美,强调了生命的崇高价值糖心vlog在线观看。其次,这种服饰能展示巴人团结、凝聚和深厚的审美力量。第三,服饰通过图案和纹饰表现了生活和自然美的审美观念。
在设计上,它采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包括因材制宜的技巧美感、多样统一的形式构成、意象造型观念、生命本能和象征性丰富的色彩表达,以及体现民族发展历史轨迹。
巴渝舞蹈服饰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服装的程式化,它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设计,更是对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心理、文化满足和民族历史的深度挖掘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巴渝舞·踏碛·竹枝[J]。季智慧,西华大学学报。1988
[2]土风新设一西兰卡普图案的数字化设计[M]。王卓敏,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巴渝舞起源及流变考论[J]。胡益凡,王琛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
[4]巴渝舞:原始狩猎巫舞到宫廷武舞的嬗变[J]。刘国勇,四川戏剧。2019
[5]巴渝古文化的烙印——巴渝鼓舞[J]。文茜,牡丹。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