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和灵魂,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加强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就需要在城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深入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实现由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的创造性转化,也可以通过合理引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有机更新。
城乡互动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在城乡互动中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之路。手工艺品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出口创汇的特殊商品出现,由于当时国内市场还不够成熟,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手工艺品的生产和出口基本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主导,充分吸收和利用乡村劳动力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在农村具体表现为大举兴办集体手工工厂,为城市企业做代生产代加工。结合我们对北京郊区特种手工艺发展历程的调研,发现这些集体组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在组织类型上多为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的村集体经济,能够将村民有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技艺共同体,联村组织又能将这一共同体扩大化,统一进行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和生产分配;二是在组织形式上,各村集体工厂或单独或采取联村组织形式与城市企业建立联系,共享技术、产品需求及销售渠道等信息,在城市学艺返乡的本村村民往往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在功能定位上,村集体经济作为“副业”,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有效调节和丰富了村民生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对农村人文环境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受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与市场波动影响,绝大部分村集体手工工厂以停摆告终,但这些生产经验已经融入村民生活记忆,部分村落甚至通过家族传承等方式将生产技艺延续至今,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地方名片,开始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北运河流域靛庄“熊氏珐琅”就成功实现了从20世纪村集体经济向家族品牌的跨越式发展。
优化城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与20世纪相对单一且薄弱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城市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文化创意工作者纷纷投入乡村、服务乡村,试图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国家层面也出台专门政策和鼓励措施,引导文化产业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首先,要立足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产业共同体。城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是要将城市文化产业体系完全覆盖到农村,而是要基于农村资源特点与农民实际需求来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当很多社会力量和现代项目介入乡村之后,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农民真空化或边缘化,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在项目运营中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使之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洪流。
面对现代农村的人口流动和空心化等问题,以及日趋多元复杂的文化业态,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的任务仍有赖于村集体,将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这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共识,也得到了国内多地乡村振兴的成功验证。要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基石,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村集体组织帮助村民共同致富的“造血”能力和创收能力。以宋庄小堡村经济合作社为例,在艺术创意产业介入乡村并可以成为兴村强村之路时,村集体组织把握住机遇,通过资源整合和集约利用谋定空间定位和价值提升,实现了小堡村的转型发展,村民与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明晰,在矛盾与张力中不断酝酿着新的内生动力。
其次,要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多元文化业态与农业农村有机融合。在建设特色小镇、特色村落的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目标就是要以乡村的地方性知识和乡土文化为基础,有效整合和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城市引入的多元文化业态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弘扬乡土文化特色,最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目前国家层面初步布局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八个重点领域,分别是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和节庆会展等其他文化产业业态,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举措中都倡导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与乡村文化资源禀赋相融合。这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成为大多数乡村践行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首要选择,以非遗项目为核心的节庆展演、工作坊、特色旅游运作模式已经较为成熟。针对全领域的文化产业布局,应当如何集中力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又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路径呢?除了要依靠传统的地方精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文旅企业之外,现阶段各地正在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借鉴科技特派员模式,以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河南、江西等地已经率先行动。以文化产业特派员为典型代表的创新人才,将致力于积极引导城市资源与乡村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特点提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振兴方案,并将其融入镇乡整体规划方案。
最后,要锚定乡村生态与智慧,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绿色持续发展。与城市相比,乡村更加突显了传统聚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文化产业规划要符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尽管文化产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往复利用的特点,但仍然要避免对乡土田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公共空间及场景建设上施行减量低碳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开发过剩。与此同时,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与数字文化进程中,还要加强智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控及基层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统一。
在城乡融合中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充分借鉴吸收历史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乡村真正发展成为荟萃乡土人文底蕴、集聚特色文化产业、焕发绿色生态文明风尚的理想居所。tangxin
(本文系北京市委宣传部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特色小镇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